自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贴息政策后,银行机构迅速采取行动。
六大国有银行近日表示,正积极有序推进个人消费贷款与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的组织实施工作,为激发国内消费潜力贡献金融力量。
《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了解到,从更深层次的战略意图来看,实施贴息政策可以进一步引导金融资源优化配置,推动资金从传统过剩领域向消费服务之类新动能领域转移,这与当前经济转型升级的总体方向高度契合。值得注意的是,贴息政策落实过程中,应加强资金流向监管,防止出现资金套用之类的问题。
银行响应
7月3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对个人消费贷款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进行贴息,有利于通过财政金融联动的方式,降低居民信贷成本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融资成本,更好激发消费潜力、提升市场活力。
会议称,要抓好贴息政策组织实施,加强部门协同,简化办理手续,推动政策尽快落地。同时,严格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确保财政资金用好用到位。
上海财经大学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劳帼龄告诉记者,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本质是以财政主导、金融协同的方式,在短期内快速打通消费堵点。这是自3月份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以来,一系列政策组合拳之一。本次出台的贴息政策,将强化信贷支撑,进一步完善消费支持。
近日,六大国有银行纷纷表态积极落实贴息政策。
工商银行(601398.SH)公告称:“将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优化办理流程,简化办理手续,推动政策尽快实施。”
中国银行(601988.SH)表示,将以高效、精准、优质的金融服务,推动政策红利直达广大消费者和服务业经营主体,为激发国内消费潜力贡献金融力量。
建设银行(601939.SH)表示,将切实做好个人消费贷款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的传导落实,让消费市场参与方更加便捷地获得国家政策红利。
交通银行(601328.SH)表示,将以数字化手段和创新金融产品支持提振消费,精准滴灌经营主体金融需求。
农业银行(601288.SH)和邮储银行(601658.SH)则表示,将依托自身优势落实上级政策。其中,农业银行将充分发挥横跨城乡、点多面广的优势,持续推进产品创新和流程优化,加大个人消费和服务业主体贷款投放力度。邮储银行将发挥遍布城乡的网点网络优势,切实降低城乡居民消费信贷成本。
华北地区某股份制银行人士告诉记者,今年以来,消费贷款支持力度并不小。目前来看,不少银行推出了大额消费贷产品。例如,某国有银行推出用于消费或经营的房抵组合贷,用于消费用途的单客户额度最高达到200万元。
防止资金错配
此次政策为什么着力于“个人消费贷款”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进行贴息?上海大学上海科技金融研究所高级研究员陆岷峰告诉记者,选择个人消费贷和服务业经营贷作为当前贴息的重点,体现了实行精准施策的宏观调控思路。从经济结构来看,消费已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引擎,通过降低信贷成本可以直接刺激终端需求,特别是对教育、医疗等服务性消费的带动作用更加显著。对服务业主体的支持则可以实现双重效益,既缓解了占市场主体90%以上的小微企业融资困境,又能通过降低经营成本来间接促进就业和居民收入增长。
陆岷峰指出,从更深层次的战略意图来看,主要是为了引导金融资源优化配置,推动资金从传统过剩领域向消费服务之类的新动能领域转移,这与当前经济转型升级的总体方向高度契合。作为我国银行业主体的国有大型银行,快速响应政策部署,通过流程优化和科技赋能确保资金精准滴灌,将发挥主体带头示范效应,有效地提升政策传导效率。
劳帼龄表示,在作用机制上,贴息政策从财政直补转向金融杠杆,以贴息撬动信贷,放大了资金效能。在覆盖范围上,从商品消费扩展到服务生态,符合服务消费提质扩容惠民的需求。在可持续性上,从短期刺激转向长效疏通,通过金融支持体系培育消费能力。
记者注意到,今年以来,已有多家银行发力消费贷款和服务业贷款。例如,消费贷方面,农业银行持续做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政策对接,制定实施专项行动方案,丰富金融产品,创新场景布局,优化服务政策,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2025年上半年,农业银行个人消费贷款投放超过3100亿元。
在服务业贷款方面,交通银行创新打造信用类个人经营贷产品“惠商贷”,通过整合多维度数据构建客户画像,降低融资门槛,提升信贷服务的精准触达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推出了“商圈惠贷”特色产品,为批发市场、商圈等客群提供审批高效、额度适配、服务优质的金融支持。该行还结合文旅产业需求,重点打造民宿场景贷款,将“民宿贷”推广与交行“文旅大戏”融合,对接文旅机构和平台,精准服务地方特色民宿集群。
在贴息政策实施过程中,部分风险问题须提前防范。华东地区某银行人士告诉记者,一是资金错配风险。必须通过建立全流程监控机制,确保财政补贴精准直达目标领域,在可行的条件下,可以借助数字人民币、区块链技术等,确保资金的精准扶持,既要防止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之类限制性行业,也要避免优质客户过度融资导致的资源浪费。二是政策执行要平衡好普惠金融与银行商业可持续性的关系,不能用解决一个问题而产生另一个新问题的办法做事。
陆岷峰建议,政策落地过程中,银行应进一步优化“制度+技术+监管”三位一体的防范体系。即制度层面完善贴息资金管理办法和失信惩戒机制,技术层面运用大数据分析实现资金流向实时监测,监管层面由央行、银保监会等部门开展联合督查,确保政策实施不偏离预定目标。同时,要坚持经济活动的一些底线原则,如简化审批流程绝不意味着放松风险管控,各商业银行在优化服务的同时,必须同步强化贷后管理和审计监督,切实防范骗贷、套利等违规行为。
除补息政策外,目前还可以采取哪些金融策略提振消费?陆岷峰建议,可进一步深化场景融合创新,针对绿色家电、新能源汽车等升级消费领域,开发“先享后付”之类的弹性支付产品,同步完善二手商品流通的配套融资服务,通过缩短审批链条提升信贷可得性。同时,要强化数字基建支撑,依托区块链技术建立消费信贷资产登记平台,实现银行间风险数据共享,扩大数字人民币在社区商业、县域消费的场景渗透,解决传统支付体系在小额高频交易中的效率瓶颈。
陆岷峰同时表示,可以考虑进一步优化“政府+银行+保险”三方风险分担机制,对养老托育等民生消费贷款给予风险补偿,并试点消费券与信贷贴息的叠加使用,通过财政杠杆放大政策乘数效应。在实施路径上,要注重政策协同,短期通过ABS扩容来盘活银行信贷存量,中期发展消费REITs来引导长期资金入市,而长期则需健全居民收入增长与消费升级的联动机制,形成“能力提升、需求释放、供给优化”的良性循环。
线上配资炒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